Wednesday, November 19, 2008

“巴林顿大学”和“夹皮沟书院”

〔这是2002年3月发表的一篇随感,当时因为大牌主持人杨澜的丈夫自称是美国“巴林顿大学”的博士,被人在网络上揭露,说那个大学完全是个卖假文凭的商业机构。由此引起我的一点联想。〕

  最近网上热闹的事,就是某名人的“巴林顿大学博士学位”受到追究,现在看来,这个博士学位确有虚假的成份。假的而又能流行一时,唬住了报纸记者和对外国缺乏了解的普通老百姓、甚至也唬住了对外国有所了解的学术界的人士,靠的是什么呢?以笔者之见,它靠的是国人对洋名的盲目崇拜。

  这也难怪,一百多年来,中国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,先是洋枪洋炮把我们的大刀长矛打得落花流水,然后是各种洋货——洋布,洋灯、洋油、洋火、洋车……像水银泻地般渗透到中国人衣、食、住、行的各个领域。不承认不行,洋货确实比土产有优越的地方。就说洋灯,尽管不能跟后来的更洋的电灯相比,比起中国用了几千年的豆油灯和蜡烛还是明亮、干净。即使是骆驼祥子拉的洋车,比中国的轿子、大车还是平稳、轻快。所以到了几十年前,即使在中国最偏僻落后的地方,人们也不再用燧石和钻木取火,而是用上了火柴——许多地方仍然叫做“洋火”。

 洋货在中国的胜利如此彻底,以致中国人不必见到或者用过洋货,只要听到洋货的名称,就会先生三分敬意。洋名在国人的心目中总是同先进、优质这些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。这种联系虽大体上不错,但一旦形成条件反射,就会被有心人所利用。比如,某女士写一本推销自己的书,如果取名《中国女人》,摆在书摊上,读者大概会忽略过去。但是在前加个洋名,变成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》,浏览的人就会眼睛一亮,于是洛阳纸贵,中国女人也跟着身价百倍。又比如,前几年有那精明的牛肉面店的老板,招牌打的是“加州牛肉面”。因为他知道我们中国人像巴甫洛夫实验里的狗一样,看到“加州”二字分泌的口水一定比看到“山东牛肉面”多。这就是洋名的神奇力量。

 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一博士学位事件,无非是我们中国人头脑里的这个第二信号系统的最新例证。不过仔细分析起来,“巴林顿”和“曼哈顿”、“加州”还是有所不同。巴林顿大学是一所自称为学校的商业机构,它的“博士学位”能够骗过包括中国的一流大学的管理者在内的众人,是仗着一个完全没有实质内容、只不过听起来同巴顿将军、克林顿总统一样响亮的洋名。这说明我们的信号系统发生了紊乱。就好比巴甫洛夫实验里的狗,本来是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准备进食,现在不知什么原因,只要听到响声,不论是打雷、摇滚还是鞭炮,都会一律分泌唾液。

 比较起来,人们对于来自“曼哈顿”的女人刮目相看,或者对来自“加州”的牛肉面产生较强烈的食欲,还属于信号系统的正常运作。撇开这女人是否真在曼哈顿发财,或者这牛肉同加州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不谈,曼哈顿确是国际上一等繁华富贵之地,加利福尼亚确是科技新潮流的发源地。它们受到人们的敬重实在名至实归。因为它们的声誉的背后,是几十年、乃至几百年资本和技术的积累。没有这些积累,“曼哈顿”和“加州”这些名字,在中国就会像“内布拉斯加”或“弗蒙特”这类地名,大概只有专家才会知道。即便在美国本地人听起来,大概也同我们国人听到“三里屯”、“兰州”、“郑州”这些地名一样,并不能引起特别的敬意。

 这就让人联想到欧美的学校名称。我们今天提到“牛津”、“剑桥”、“普林斯顿”和“伯克利”这些名称,都会肃然起敬。仔细想起来,这些名字本身并无什么神奇,无非是学校所在地——常常是一些小城镇——的名字。这些学校开办的时候,创办人大概没有什么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,所以没有费心给新学校起不同凡响的名字——那思路大体是,既然这小镇唤作“牛津”,那就叫“牛津大学”吧。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开办之初,在老百姓耳朵里,大概就像听说在“牛塘”、“坎桥”或者“太子墩”这种小地方新办了一所学校。如此而已。几百年下来,这些学校成了名满全球的学术重镇,这些小地方的名字也扬名天下,因为它们是同牛顿、爱因斯坦、狄拉克这些大科学家的名字,同万有引力、广义相对论、DNA双螺旋这样的重大发现相联系的。这些名字传到中国的时候,心存敬畏的译者不敢用带土气的译名亵渎这些“圣地”,才有了今天这些让国人“如雷贯耳”的美名。其实,当初如果把这些地名译成“牛塘”、“坎桥”、“太子墩”这样的名字,也无妨人们的敬意,因为,这些“土得掉渣”的名字后面仍然高耸着同样的学术丰碑。例如日本的“早稻田大学”——想来也是以学校所在地命名——照样是一所令人尊敬的学府,尽管比起“克莱登”和“巴林顿”来,它的名字显得“土”气十足。

 现在中国要和国际接轨,还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,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动作是学校纷纷改名。改名的结果是,现在国内的高等院校已经很少有称“学院”的了。当年京城里响当当的“八大学院”如今全成了“大学”。这还不够,原来的“北京XX学院”现在一定要叫“中国XX大学”才够气派。仿佛名字一“大”,离世界一流就近了一步。其实,今天世界上一流的大学,并不都是称“大学”的,人们熟知的美国“加州理工学院”和“麻省理工学院”就是例子。在法国,顶尖的高等学府也并不叫大学,而是“高等师范学院”和“高等工业学院”,从拿破仑创办以来没有改过。

 在这一点上,我们祖宗做法倒是跟洋人差不多。说不定,洋人的做法还是通过马可•波罗从我们的祖宗那里学去的呢。中国古时候的学术机构叫做“书院”。创办书院的人“有实事求是之意,无哗众取宠之心”,并没有想到起个宏伟高大的名字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。书院多是用所在地的名字命名,像有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、湖南岳麓书院。所以,如果是为了同国际接轨,外加还要坚持中国特色,我们那些院校名字笔者觉得反倒应该改成“海淀书院”、“五道口书院”、“魏公村书院”、“白石桥书院”、“南七里书院”、“徐家汇书院”、“五角场书院”、“东湖书院”这样的名字。

 如果将来有一天阁下前往世界一流的公司机构求职,简历递进去,人事主管看到阁下乃“夹皮沟书院”毕业生,立即倒履相迎,奉上高薪聘书,得!说明贵母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了,用不着教育部召集专家评审鉴定,岂不省事?

 那真是:
瓦釜雷鸣,巴林顿大学,名噪一时,原是商业骗钱机构。
桃李不言,夹皮沟书院,树人百年,成就世界一流学府。

□ 刊登在 2002 华夏文摘 cm0203a.

1 comment:

goooooood girl said...
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.